胭脂魚(Myxocyprinus asiaticus)是我國的特有魚類,主要分布于我國長江和閩江水系,被列為國家二級保護動物(1988)。近些年,胭脂魚受自身和環境因素的影響,其資源量已顯著下降,長江上游很難發現大個體成熟的胭脂魚,閩江里也很少有胭脂魚的蹤跡。胭脂魚資源的修復主要依靠人工增殖放流,但其效果一直備受關注。目前國內主要通過放流胭脂魚幼魚來補充野外胭脂魚的資源,所用標記一般是常見的錨標、PIT 和熒光標記等,尚未還有放流親本的實驗開展。本研究擬開展胭脂魚親本的放歸,希望借助超聲波標記實現親本的放流跟蹤。因此解決超聲波標記植入問題以及評估放流后的跟蹤效果對實驗的成功極其重要。本研究以擬放流的胭脂魚親本為研究對象,設置3 個處理組開展試驗(對照組、模擬組、實物組),標志后測定血液生化指標和觀察記錄胭脂魚的行為,研究超聲波標記對胭脂魚的生理、存活、切口愈合和標記脫落的影響。標志方法建立后,將10 尾超聲波標記的胭脂魚親本放歸長江,通過超聲波遙測技術等方法對放流魚的遷移和分布進行監測,對超聲波標記的胭脂魚的行為和其對環境的適應性進行評估。為今后開展大規模親本放歸實驗奠定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