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鱘(Acipenser sinensis Gray)屬江海洄游性魚類,主要分布在我國東海、黃海、珠江和長江。珠江種群在春季繁殖,數量稀少,近乎絕跡;長江種群秋季繁殖,數量相對較多。1981年長江葛洲壩水利工程的修建阻隔了中華鱘產卵洄游通道,再加上過度捕撈和環境惡化的進一步影響,中華鱘物種受到威脅。葛洲壩下中華鱘人工繁殖于1983年首次獲得成功并延續至今。1988年中華鱘被列為國家一級重點保護動物。1997年我國開始進行中華鰓規模化養殖,至今已建立了各年繁育的后備親魚梯隊。到本世紀初,關于中華鰓產卵群體的個體形態結構、繁殖生物學習性,特別是葛洲壩下中華鱘產卵群體繁殖生態學和資源評估的研究,取得了明顯的進展。但有關中華鰓早期發育方面的報道還比較少,其感覺器官的發育及其行為機能方面還未見報道。本課題圍繞中華鱘感覺器官的發育及相應行為機能內容展開工作,主要得到以下結果。
附件下載:
/Upfile/2015/7/22/2015072259858249.pd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