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雄性動物中,精子的發生起源于精原干細胞。精原干細胞(spermatogonial stem cells,SSCs)存在于精巢或睪丸中,是一類既能自我復制又能分化為精子的干細胞。精原干細胞常常應用于生殖細胞移植、體外誘導精子發生以及細胞水平上對基因修飾生產轉基因動物等方面。哺乳動物精原細胞體外分離、克隆及誘導等的研究取得了較大的進展,而魚類精原細胞的研究僅限于斑馬魚、青鳉和羅非魚、虹鱒等魚類,鱘魚精原細胞體外培養的相關研究尚未見報道。
達氏鱘(Acipenser dabryanus)是我國特有的一種淡水定居性魚類,具有較高的經濟價值和科研價值,被列為國家一級重點保護動物。自1990年初以來,未檢測到達氏鱘自然繁殖活動,建立達氏鱘種質細胞庫,實現達氏鱘生殖細胞移植,是人工保存達氏鱘物種重要的途徑通過對達氏鱘精巢細胞消化分離和冷凍保存的研究,保護達氏鱘的遺傳多樣性,同時還為同種生殖細胞移植技術產生具有遺傳多樣性的可育后代,用于保種和人工增殖放流奠定基礎;通過對達氏鱘精原細胞體外培養體系的建立和優化,實現精原細胞長期體外存活,為研究達氏鱘精巢微環境提供理論依據,同時也為其他鱘魚的生殖細胞體外培養給予借鑒。
本研究以達氏鱘為研究對象,取精巢為試驗材料做如下研究:對雄性達氏鱘性腺發育的連續檢測,研究達氏鱘精巢的發育規律,揭示達氏鱘發育分期及發育速度與年齡增長的關系,確定精原細胞體外培養和冷凍保存的最適時期。第二,探討兩種酶消化分離達氏鱘精巢細胞的效果以及比較不同凍存方法對達氏鱘精巢細胞凍存效果的影響。第三,探究精原細胞體外培養的條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