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楊德國,1964年3月出生于湖北省公安縣,1984 年畢業于中山大學生物系動物學專業,研究員。農業部淡水生物多樣性保護重點實驗室副主任,長江水產研究所魚類生物學與保護工程學科組組長,農業部魚類生物學與保護工程創新團隊帶頭人,國家特色淡水魚產業技術體系大水面養殖崗位科學家,中國水產科學研究院湖庫增殖漁業創新團隊首席專家,中國水產科學研究院第四屆學術委員會水產養殖學科委員會委員,中華人民共和國瀕危物種科學委員會協審專家,生態環境部環境工程評估中心建設項目評估專家,世界鱘魚保護學會會員。國務院政府特殊津貼專家,榮獲全國農業科研杰出人才、中國水產科學研究院突出貢獻獎等榮譽稱號。華中農業大學、南京農業大學、上海海洋大學、浙江海洋大學碩士生導師。主要從事長江珍稀特有魚類保護生物學、水域生態修復與漁業資源可持續利用技術研究。
科研歷程及主要成就:早期從事羅非魚工廠化循環水養殖工藝研究與工程設計,1986年后主要從事長江魚類生態與漁業資源保護科學研究。“七五”期間對葛洲壩、三峽工程魚類生態和漁業資源影響進行了科學評價,提出漁業資源保護與長吻鮠池塘養殖利用建議,成果獲1992年農業部科技進步三等獎。“八五”期間完成胭脂魚全人工繁育、大鰭鳠人工馴養繁育技術研究,建立胭脂魚全人工繁養和大鰭鳠池塘養殖技術,為胭脂魚物種增殖放流保護以及兩種魚類產業化養殖提供了技術支持。1995年開始從事中華鱘保護生物學與資源保護工作,在中華鱘種群生物學、自然繁殖生態、人工繁殖與增殖放流、物種就地與遷地保護等開展系統工作,構建了中華鱘物種保護技術體系,成果“中華鱘物種保護技術研究”獲2007年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2008年牽頭組建魚類生物學與保護工程學科組,主要開展長江上游特有魚類物種保護、湖泊水庫生態漁業與水域生態修復技術研究;先后主持完成“鱘魚無公害生產關鍵技術研究與示范”(2007BAD37B05)、“長江中上游主養魚類池塘生態養殖技術集成與示范”(2012BAD25B05)2項國家科技支撐計劃課題研究,構建了鱘類及長江中游主養魚類池塘生態養殖模式,促進了我國鱘魚養殖產業發展和淡水池塘養殖結構升級;創新構建了全人工控制的圓口銅魚、長鰭吻鮈馴養繁育技術,突破了圓口銅魚、長鰭吻鮈、鱸鯉、四川裂腹魚、短須裂腹魚等多種長江上游特有魚類人工馴養繁育或苗種規模化生產的關鍵技術問題;在湖北長湖、安徽武昌湖、漢江堵河梯級水庫、江西廬山西海(柘林湖水庫)等湖庫開展以漁治水、綠色生態漁業實踐;并先后完成湖北長湖等十余個保護區、金沙江下游水電梯級開發魚類增殖放流以及三峽水庫生態漁業等規劃設計,完成向家壩等4座增殖站、阿海水電站等多個魚類產卵場修復工程工藝設計。承擔完成的各級科研項目40余項,獲得包括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等獎項6項;制定國家標準1項,獲授權專利17項,發表論文170余篇,其中SCI論文43篇,出版專著5部。
電話(傳真)027-8170108;Email:yangdg@www.n3u8.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