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中國水產科學研究院長江水產研究所危起偉研究員聯合中國科學院水生生物研究所、云南大學及美國、德國、意大利等多國鱘魚研究領域的權威學者,在國際著名學術期刊《自然生態與進化》(Nature Ecology & Evolution)上發表了題為“借鑒中國經驗,拯救受水電大壩影響的瀕危鱘魚”評論性文章。文章分析了歐洲、北美以及我國鱘魚野外種群現狀及影響因素,指出水利設施修建、過度捕撈、航運干擾等人類活動是導致全球鱘魚瀕危的主要原因,提出應通過生態調度、產卵場重建、航運管制、增殖放流和禁漁等綜合措施,促進鱘魚洄游和繁殖。

全球范圍內瀕危鱘魚種類及水壩對其數量的影響
中華鱘(Acipenser sinensis)、白鱘(Psephurus gladius)和長江鱘(Acipenser dabryanus)是我國長江流域特有的三種鱘魚,目前均為國家一級重點保護野生動物。2021年,世界自然保護聯盟(IUCN)宣布白鱘滅絕(extinct,EX),長江鱘野外滅絕(extinct in the wild,EW),中華鱘被評定為極度瀕危(critically endangered,CR)。當前,中華鱘和長江鱘野外種群重建和自然繁殖行為重塑已成為其保護生物學研究中的熱點和難點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