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中國水產科學研究院長江水產研究所魚類生殖細胞發育研究團隊在中華鱘生殖細胞標記基因方面的研究取得重要進展,鑒定了DAZ(deleted in Azoospermia)基因家族成員boule和dazl,揭示了它們在中華鱘生殖細胞發育過程中的表達特征,為解析中華鱘生殖細胞的發育過程及鑒定、分離和培養生殖細胞提供了基礎。
國家一級重點保護動物中華鱘是大型溯河產卵洄游性魚類,由于水利工程興建、航運、污染等人類活動的影響,其自然種群資源量急劇下降,被列為IUCN極度瀕危物種。盡管我國現已突破中華鱘全人工繁殖,但繁殖規模有限,且面臨性成熟親本個體變小、雌雄不同步成熟等困難。更嚴峻的是,2014年底,水科院長江所、中科院水生所和水利部水工程生態所聯合監測發現中華鱘連續2年未自然繁殖,表明該物種自然種群面臨絕跡處境,迫切需要采取有效措施來加強該物種的保護。
目前,生殖細胞移植被認為是一種可操作性高且周期短的方法,已在多種魚類中成功應用。生殖細胞的鑒定、分離、培養和保存是進行細胞移植研究的基礎。
該研究一方面從中華鱘性腺中分離鑒定了boule和dazl基因,從RNA和蛋白質水平揭示了它們在精子和卵子形成過程中的動態表達特征。在精子形成過程中,boule mRNA和蛋白的表達量逐漸減少,而dazl mRNA在次級精母細胞中表達量增加,隨后降低;Dazl蛋白僅在精原細胞和精母細胞中表達。在卵子發育初期,boule和dazl mRNA在卵原細胞中的表達量較低,在初級卵母細胞中大量表達,而它們對應的蛋白在卵原細胞和初級卵母細胞中大量表達。同時,通過Dazl與MitoTracker共定位研究發現,在初級卵母細胞中,Dazl蛋白的表達區域與線粒體云有部分重疊。另一方面,該研究從進化的角度,推測DAZ基因家族成員boule在軟骨魚類之后和腔棘魚之前發生復制產生了dazl,且boule在卵子形成的過程中起作用也是其最原始的功能。
該研究得到了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基本科研業務費等項目的資助,相關研究成果以論文形式“Differential expression of fertility genes boule and dazl in Chinese sturgeon (Acipenser sinensis), a basal fish”在《細胞與組織研究》(Cell and Tissue Research)在線發表,鏈接地址為http://link.springer.com/article/10.1007/s00441-014-2095-2。
(來源:生物室李創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