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近日召開的湖北省科學技術獎勵大會上,中國水產科學研究院長江水產研究所“三峽生態漁業開發技術研究”項目獲2011年度湖北省科技進步二等獎。
國家科技支撐計劃項目“三峽生態漁業開發技術研究”由長江所、中國長江三峽集團公司、中國水產科學研究院淡水漁業研究中心、水利部中科院水工程生態研究所、西南大學、中國科學院水生生物研究所、湖北省水產科學研究所等7家科研所、高校和企業共同完成。
該項目針對三峽庫區蓄水后,水面資源的合理利用、生態環境的保護、庫區移民致富和漁業產業發展的重大技術需求,組織了跨系統、多學科的聯合攻關,實行產、學、研緊密結合。項目開發了基于水聲學調查的三峽水庫魚類資源評估技術,系統闡明了三峽水庫魚類資源時空分布及形成機制,突破了大型深水水庫多魚種資源評估關鍵技術,解決了捕撈生產中漁業管理的難題;建立了水庫調度與漁業資源自然恢復相協調技術,掌握了大型水庫水文水動力學過程與生態調度反演處理核心技術,實現了利用水庫調度滿足魚類繁殖需求的漁業產業化運行;通過集成創新,創建了三峽水庫支流吊養貝類和養殖濾食性魚類生物調控水華的高效生態漁業模式,開展了水庫大規模人工標志放流,突破了庫區土著魚類規模化繁育技術難關,建立了三峽水庫優質、高效、環保的生態漁業技術體系,并實現產業化。
該項目在實施期間,申報國家發明專利3項,授權實用新型專利2項。發表論文47篇(SCI收錄論文10篇)。培養博士研究生5名、碩士研究生10名。該項目成果被漁業部門與企業廣泛應用。在農業部長江漁業資源管理委員會編制漁業資源養護規劃、制定漁業管理模式起到了重要技術支撐作用;重慶、湖北庫區漁業部門基于該項目成果編制了“三峽庫區生態漁業規劃”和“重慶市三峽庫區天然生態漁場建設規劃”。重慶市水產技術推廣部門利用該項目成果已培訓庫區漁民2200余人次;宜昌市和江津區解決就業崗位257個;重慶、湖北庫區沿江各縣市,利用該項目成果開展了庫區干支流魚類產卵場、索餌場和育肥場保護以及庫區增殖放流,2007-2010年累計生產土著魚類1464.7萬尾,2007-2009年重慶庫區累計增殖放流土著及其他經濟魚類苗種1.3億尾,與2006年相比,2007-2009年庫區漁業產量分別增加299噸、558噸、1218噸,實現庫區漁業產量年增長10%,漁民增收20%。
該項目成果為我國其他水庫生態漁業的發展提供了技術支撐,填補了我國在水庫調度和漁業資源自然增殖方面的空白,實現了三峽生態漁業生產與管理水平的跨越式發展,推動了我國水庫生態漁業的科技進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