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近端午,荊州市中華鱘保護基地保種池內,親本管護組組長何其兵看著剛剛懷卵的子一代中華鱘,充滿期待地說:“今年魚苗又要大豐收了!”
中華鱘是國家一級保護動物、世界極危物種,也是長江水生生物保護的“旗艦”物種。它們大部分時間在海洋中度過,性成熟后洄游到長江交配、產卵。葛洲壩建成以后,因為產卵場環境受到影響,返回長江的中華鱘越來越少。從2017年至今,野外中華鱘自然繁殖已連續中斷7年,意味著中華鱘自然種群瀕臨滅絕。通過人工繁育保種,開展增殖放流,被認為是保護中華鱘最有效的辦法。
作為中華鱘保護重鎮,荊州擁有全國最多的子一代中華鱘種群。當地成立專門保護機構,建設長久性保護基地,持續開展人工繁育和增殖放流,形成了從央企到地方、從政府部門到企事業單位的立體保護體系。
今年4月,農業農村部公布第一批8家“中華鱘種源保護繁育基地”,荊州市中華鱘保護中心、中國水產科學研究院長江水產研究所和湖北長江中華鱘科技有限責任公司3家單位入選。2024年國際生物多樣性日前后,湖北日報全媒記者走進荊州市相關機構,探訪中華鱘寶寶在荊州出生、從荊州返回長江懷抱的故事。
建設長久性“產房”
子一代親本占全國一半以上
5月28日,荊州市荊州區八嶺山鎮后湖西岸清風徐徐,長江水產研究所荊州太湖試驗場、荊州中華鱘保護基地就位于這里。
走進太湖試驗場繁育車間,一排排水池蔚為壯觀,700多尾子一代中華鱘貼著池邊來回游弋。副場長羅江仔細觀察進食和游動情況,生怕放過一絲異常。“中華鱘一生都在不停游動,一旦停下,很有可能是生病了。”羅江說。
太湖試驗場1999年由“中華鱘之父”、長江水產研究所研究員危起偉一手建立。彼時,野生中華鱘苗種規模化培育技術剛取得重大突破,亟需建設新的試驗和保護基地。危起偉帶著團隊溯江考察,最終選擇了更具水源優勢的荊州。
直到2012年,太湖試驗場首次從子一代中華鱘中孵化出2.3萬尾魚苗,繁殖后的親魚也健康存活。“這標志著中華鱘全人工繁殖獲得成功,中華鱘連續多代繁育成為現實。”危起偉說。
2020年,太湖試驗場中華鱘大型巡游水池和實驗樓建成,成為國內外單體最大的魚類養殖實驗系統。
荊州市本級中華鱘保護工作也在加快步伐,2021年成立中華鱘保護中心,掛牌農業農村部中華鱘保護基地,正式入列“國家隊”。這幾年,荊州累計投入近2億元,建設中華鱘保種池、繁育車間等基礎設施。今年還將投資8000萬元新建后備親魚保種池、標準化救護和繁育車間、科普科研基地等設施。
“中心現有子一代中華鱘600多尾。”荊州市中華鱘保護中心主任周青說,全國子一代中華鱘有3000尾左右,荊州約1700尾,占到全國一半以上。
“鱘寶”出生量創新高
兩年60余萬尾回歸長江
4月24日,荊州市長江水生生物增殖放流廣場人頭攢動。伴隨著陣陣歡呼聲,33萬余尾子二代中華鱘奔回長江懷抱。去年,荊州放流中華鱘18.7萬尾,今年已超過44萬尾,創下歷年新高。
實際上,荊州中華鱘保護基地繁育工作并不順利。現有子一代中華鱘收自當地企業,受養殖和繁育成本影響,以前每年出苗不到5萬尾。一開始,基地沿用企業養殖辦法。結果到了年底,取出的魚卵經過人工授精后,遲遲不見出苗,幾乎全軍覆沒。
專家分析發現,問題出在飼料上。“這些飼料價格便宜,中華鱘吃后長得膘肥體壯,魚卵卻良莠不齊。”周青說,2022年基地改用定制的高端飼料,年底成功孵化出近20萬尾魚苗。
2023年底,基地擴大計劃,成功育苗40萬余尾,不料剛過兩月,這些“鱘寶”紛紛患病。苗種繁育組組長黃元才回憶,這些魚苗腹部鼓脹,身上出現紅斑,短短一周便死亡近半。周青緊急將樣本送到長江大學中華鱘病害研究所,經過許巧情教授團隊分析,發現是細菌感染,經過治療才保住了剩余魚苗。
基地不得不重新篩選親魚,經過B超檢測,意外地從一條編號“1387”的雌魚體內取卵25萬多粒,繁殖魚苗23萬多尾,出苗率接近90%!黃元才在孵化機前守了5天5夜,看著魚苗一批批破卵而出,高興得合不攏嘴!
“多虧了這只雌魚,否則今年放流計劃就得打折了!”周青說,基地新項目建成投用后,苗種養殖條件將大為改善,每年出苗量可達到100萬尾。
率先成立“專科醫院”
首次發現中華鱘皰疹病毒
許巧情是長江大學動物科學技術學院教授,長期從事淡水魚類疾病防治研究。
在一次次學術交流會議中,許巧情發現中華鱘患病的案例越來越多,養殖機構、企業束手無策,損失慘重。2016年,許巧情發起成立長江大學中華鱘病害研究所,成為國內唯一的中華鱘病害專門防治機構。
“過去親魚都是野生的,現在絕大多數是子一代,種質資源質量下降,再加上近親繁殖,中華鱘病害發生率越來越高。”許巧情說,每年12月至次年3月,中華鱘魚苗出生不久,身體十分脆弱,水質、水溫、細菌等因素,都可能引發病害。
萬事開頭難。沒有中華鱘病害樣本,許巧情便從其他鱘魚尋求突破,從提高中華鱘免疫力開始做起。好在宜荊荊都市圈內鱘魚養殖產業發達,漸漸地向她求助的機構、企業越來越多。2021年,她和危起偉等專家合著《鱘免疫系統及病害防控》一書,專門介紹了中華鱘免疫系統研究成果。
2022年5月,廣東某企業負責人趕來求助,說他養殖的5萬尾鱘魚患上怪病,短短幾天損失近百萬元。許巧情和團隊取回樣本檢測分析,找出病因,并從市場上篩選出對癥藥品,三四天時間便遏制了病情。
同年底,許巧情接到省內一家中華鱘養殖企業求助,迅速帶領團隊前往檢測,驚訝地發現一種皰疹病毒。她說,這是國內第一次在中華鱘體內發現皰疹病毒,為后期開展中華鱘病害研究提供了新方向。
成立8年來,長江大學中華鱘病害研究所研究范圍擴展到水環境、營養、病害、疫苗等研究領域,累計培養30多名碩士研究生。長江大學被中華鱘保護聯盟納入成員單位。
眼下,許巧情團隊正在開展中華鱘親緣關系鑒定,可幫助養殖機構和企業避免中華鱘近親繁殖,有效降低病害發生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