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漁業報11月13日訊:在歐美的一些超市,消費者可以買到帶有“MSC”、“BAP”等字樣標簽的水產品,這些標簽代表了這些產品的捕撈和養殖過程不會對生態和物種資源造成傷害。專業人士認為,在中國,無論是自然漁業捕撈還是水產養殖,都亟需引入與國外水產品可持續認證類似的理念。
據聯合國糧農組織報告稱,目前世界范圍內57%的魚類種群已經充分開發,另有29.9%的種群已遭過度開發,全球的自然漁業資源前景十分不樂觀,亟需采取嚴格的管理計劃來恢復其可持續生產能力。
因此,近年來發展可持續水產品的理念,逐漸成為一些發達國家的水產業界共識。一方面,定量、定時、定種類,有控制地捕撈野生水產品,保持其種群的可恢復性;另一方面,發展健康而安全的水產養殖業,同時盡力避免養殖對水域生態和環境構成影響。
中國的自然漁業資源情況更糟。曾經的四大漁場——渤海、舟山、南海沿岸和北部灣早已空有其名。上世紀80年代,渤海三灣——山東的萊州灣、天津的渤海灣以及遼寧的遼東灣,尚是中國的黃金海洋漁場,海產品產量占全中國海產的40%強。此外,渤海充當了黃海、東海相當數量水生動物的產卵場,但近年來魚蝦難覓。山東省海洋與漁業廳原副廳長、巡視員王詩成介紹說,在萊州灣,接近三分之二的海洋生物品種滅絕。那些尚未滅絕的品種,種群數量也呈幾何級數銳減。在中國第一大江長江,大量物種滅絕。昔日的長江三鮮——刀魚、鰣魚、河豚已多年蹤跡難覓。四大家魚——青魚、草魚、鰱魚、鳙魚數量大幅下降。與自然漁業資源枯竭相伴隨,中國在近20年間崛起成為全球水產養殖第一大國。但中國水產養殖業呈現小而散格局,水產品安全監控難以全面覆蓋。
但現實是“MSC”、“BAP”進入中國的路途異常艱難。有觀點認為,上述國際認證并不適用于中國現狀。同時,中國至今也并未發展出自己的可持續水產品認證體系。
發展可持續水產品,被認為是過度捕撈和養殖污染的解決途徑。上述理念最終演變為完善、易用的標準認證體系。盡管相關認證推廣不過十幾年,可持續水產品認證已逐漸在歐美等發達國家市場中流行開來。中國的可持續水產品的認證標準體系也到了出發的時候。 (來源:湖北水產政務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