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網訊 7月24-25日,中國水產科學研究院2012年科技支援西部行動——西部漁業發展研討會在青海西寧市召開。會議期間,水科院與青海省農牧廳簽署了科技合作框架協議,舉行了水科院青海湖裸鯉研究中心掛牌儀式,標志著雙方漁業科技合作向更深層次發展。
據水科院院長張顯良介紹,為深入貫徹落實今年中央1號文件精神和全國農業科技促進年活動部署,切實落實農業部為農民辦實事工作有關精神,水科院組織實施了漁業科技支援西部行動系列活動,旨在進一步推動漁業科技大聯合、大協作,更好地服務西部漁業經濟發展。西部地區擁有我國近60%的湖泊面積以及優質的水資源,發展漁業前景廣闊、大有可為。水科院一直十分重視與西部地區的科技合作,近年來重點從建言獻策、科技合作、成果推廣、人才培訓、科技救災等5個方面積極推進科技支援西部漁業走向深入,取得了明顯成效。他表示,水科院將按照“科技支撐、項目帶動、成果推廣、服務西部”的工作思路,繼續深入開展科技支援西部行活動,為西北各省區漁業優化升級提供有力的科技支撐。
研討會上,水科院黃海水產研究所雷霽霖院士作了題為“工業化養魚發展之路”的報告,全面闡述了當前漁業發展工業化養殖現狀及面臨的問題。雷霽霖院士認為,未來隨著土地、能源、水資源、環境的制約,傳統水產養殖必然要走上工業化養殖道路。推進工業化養殖,是加速構筑工程化、信息化、智能化養殖產業的最佳途徑。
青海省農牧廳廳長張黃元出席研討會并介紹了青海省農業、漁業發展現狀,對水科院長期以來為青海漁業做出的貢獻表示感謝,希望通過此次活動,進一步加強雙方科技合作,共同為發展西部漁業貢獻力量。在研討西部漁業發展戰略時,青海、新疆、甘肅、寧夏等西北四省區漁業主管部門領導分別介紹了各自漁業發展狀況以及科技需求。水科院專家們積極建言獻策,在西部現代漁業發展定位與模式、漁業資源保護與合理開發利用、漁業基礎設施建設、科技合作、人才培養、成果轉化與推廣、水產品加工以及漁業管理等方面提出了中肯的建議。
研討會后,水科院多個領域專家舉辦了科技支援西部漁業發展系列培訓班,現場考察青海漁業發展基本情況并開展了青海湖裸鯉增殖放流。
近年來,水科院開展了形式多樣的科技支援西部漁業活動,并取得了良好成效。一是組織專家深入西部各省區實地考察300多人次,為西部漁業發展出謀劃策,并承擔編制漁業發展規劃。二是與新疆、西藏、廣西、內蒙古、甘肅、四川、陜西等7個省區簽署合作協議,在共建研究所、建立科技示范基地,開展科研項目合作、建設設施漁業等方面取得了實效。三是為西部成功引進了近20個養殖優良品種,并實現了人工繁殖。同時,也為保護和合理開發西部土著品種提供了技術支撐。四是深入西部開展各類培訓班30余場,共培訓漁民及技術人員2000多人次,并承辦了西部水產技術人員培訓項目,促進了西部漁業人才隊伍建設。五是在西部漁業應對汶川特大地震、云南干旱等自然災害中發揮了有力的科技支撐作用,得到農業部、科技部等上級部門和地方政府表彰。
農業部科教司、漁業局有關處室負責人,青海、新疆、甘肅、寧夏等西北四省區漁業主管部門負責人,水科院及院屬有關單位負責人、冷水性魚類養殖等相關技術領域專家參加了此次活動。(來源:農業部網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