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5日)是世界環境日,由生態環境部、國家能源局指導,水電水利規劃設計總院、中國水力發電工程學會聯合主辦的“2024年世界環境日水電行業魚類增殖放流聯合行動”昨天(5日)啟動。在長江、黃河、金沙江、雅礱江等我國主要江河流域同時開展增殖放流活動,500多萬尾魚被放流。
這是第三次在全國開展大規模的增殖放流活動,可有效恢復珍稀特有魚類的天然種群數量,保護我國的水源生物多樣性。
在長江,80余萬尾我國特有國家一級重點保護野生動物——長江鱘放流,放流數量為歷年之最;
在黃河,10萬尾土著魚類花斑裸鯉放流河中;
在瀾滄江,流域最大的魚類增殖放流站放流8萬尾珍稀土著魚類魚苗。
華能瀾滄江水電股份有限公司安全環保部副主任 楊延東:我們共建成4座人工魚類增殖放流站,已連續15年開展增殖放流活動達143次,累計放流土著魚類超1100萬尾。
不僅是在我國的主要河流,在大渡河、烏江南源三岔河各支流也同時放流各流域的特有魚類。據了解,本次活動放流魚類包括中華鱘、長江鱘、川陜哲羅鮭3種國家一級保護魚類,圓口銅魚、長薄鰍等20種國家二級保護魚類,43種流域特有魚類和18種重要經濟魚類,共放流559萬尾,全年計劃放流超1600萬尾。
農業農村部長江流域水生生物資源監測中心常務副主任 陳大慶:通過科學魚類增殖放流可以有效恢復流域魚類資源,改善天然水域的生態環境,還有助于保護流域的瀕危物種,保護我國的水生生物多樣性。
我國水生生物種群恢復態勢整體向好
近幾年,通過一系列的保護與治理措施,我國水生生物種群的恢復態勢整體向好。
目前,長江干流和鄱陽湖、洞庭湖水生生物完整性指數由禁漁前最差的“無魚”等級提升了兩個等級。2022年旗艦物種長江江豚種群數量達到1249頭,實現歷史性止跌回升;長江刀鱭溯河洄游至歷史最遠分布水域洞庭湖,鰻鱺時隔20多年后重新溯河洄游至赤水河,下一步還將繼續加強珍稀瀕危物種保護。
武漢大學水生態研究所所長 常劍波:長江大保護政策實施以來,還有包括像十年禁漁、增殖放流和棲息地的保護,長江的漁業資源和其他水生生物資源恢復還是有一個非常好的趨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