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江是世界第三大河、亞洲第一大河,曾長期被譽為中國的天然魚倉。然而隨著長江上大量水電大壩的建設,長江魚類受到嚴重影響,生態系統面臨崩潰。
若魚類滅絕,長江生態系統面臨崩潰
魚類是長江上生物鏈的關鍵環節之一,沒有魚類,以魚類為生的其他動物就將無法存活。沒有魚來吃掉水體里的浮游生物,水體也將失去一項重要自凈功能。如果魚類滅絕,整個長江流域的物種多樣性和生態體系就面臨崩潰。
那么,長江里的魚類,到底還有多少?
金沙江上游129種魚類不見蹤跡
2013年6月,長江上游聯合科考團在金沙江上游進行漁業資源采樣時,雖早有心理準備,但結果還是讓他們感到吃驚:三次魚類資源采樣僅僅發現17種魚類樣本,其中還有3種外來物種,而歷史上金沙江流域監測魚類有143種。
從1954-2011年,年漁獲量減少33萬噸
整個長江到底還有多少魚,在相關科研缺失的情況下,以歷年漁獲量或可見一斑。長漁委提供的資料顯示,1954年,長江流域漁業捕獲量為43萬噸,1955-1971年,年均捕撈產量26萬噸,其后便開始下降,到1980年代,魚產量年均波動在20萬噸左右,1990年代魚產量約為80年代的一半,而到2011年,捕撈量已經不足10萬噸。
“長江三鮮”之首的長江鰣魚基本絕跡
更具體的數據是:長江口區刀鱭、鳳鱭等魚類資源急劇衰退,刀鱭由2001年的694噸下降到2011年的50噸,鳳鱭產量也由2001年的1182噸下降到2011年的不足50噸,而曾經位列“長江三鮮”之首的長江鰣魚,年產量最高達1600噸,現在已基本絕跡,河豚、團頭魴、長江刀魚、黃顙魚、中華鱘等也已難尋蹤影。
由此可以看出,長江水生生物鏈中各個物種的資源狀況已經全面衰退,整個長江水域的生態環境遭到極大破壞。
水電大壩徹底斬斷魚類遷移通道
長江水產研究所的專家認為,在威脅魚類的諸多因素中,水電工程是最主要的。雖然過度捕撈和水質污染對長江魚類數量也有影響,但只要保持長江連通性,魚類至少可以選擇遷移來躲避捕撈和水污染,而水電大壩會毀滅魚類棲息地,破壞產卵場地,截斷遷移通道,徹底斬斷魚類的生命線。
葛洲壩水電站截斷中華鱘產卵之路
1971年,葛洲壩水電站開工修建,中華鱘這種古老魚類洄游至金沙江一帶產卵的必經之路被截斷。上世紀80年代初,長江里大約有2000-6000尾中華鱘。之后每況愈下,到2000年左右,只剩下200-500尾。自從葛洲壩截流以來,每年回到產卵場的成熟鱘魚下降50%-75%。產卵之路被截斷,中華鱘繁殖困難,結果導致自然種群絕跡。
三峽大壩蓄水后,“四大家魚”魚苗驟減90%
1994年,三峽工程開工。專家稱,由于棲息地面積縮小約1/4,三峽工程將使約40種魚類受到不利影響,約占上游特有種數40%。2003年,三峽工程蓄水至139米,通過泄水閘的魚苗受氮氣過飽影響,多數死亡。2007年蓄水至156米,通過泄水閘的魚苗3.16億尾,98%死亡。2008年從三峽下泄的家魚苗9.12億尾,同樣大量死亡。而長江久負盛名的“四大家魚”(青、草、鰱、鳙)因三峽大壩建成蓄水,最適宜的產卵環境喪失了,魚苗產量急劇下降,監測顯示,2004-2006年的平均魚苗發生量與2003年蓄水前相比,驟減90%。
長江生態系統破壞會致連帶危害
長江水生系統并非孤立,與陸生生態系統(主要通過鳥類等)及海洋生態系統(通過洄游性魚類等)相互聯系,長江生態系統被破壞,水生生物多樣性丟失,將引起與之關聯的生態系統失衡。
補救長江生態系統,效果并不明顯
面對被電站規劃和建設撕扯得支離破碎的魚類棲息地,專家絞盡腦汁,力圖做出補救措施。補救措施主要有兩種——仿建魚類生態通道和人工增殖放流。但這些補救方案無法真正挽救被推向絕境的長江上游珍稀特有魚類。
人工增殖放流,多數魚苗僅存活20天
所謂人工增殖放流,就是從長江里捕捉野生魚類,進行人工取卵取精,人工授精,繁育幼苗,放入長江,從而增加種群數量。然而多種特有魚類的人工繁殖技術并不成熟。從中華鱘的命運來看,人工增殖放流的效果并不明顯。人工繁殖的魚苗存活期短,多數魚苗存活期不到20天。而且幼魚放流對補充中華鱘資源增長并沒有起到多大的作用,人工放流的魚只占資源總量的3%-5%,而中華鱘產卵群體較大壩截流前下降了50%。
國際上魚道設施鮮有成功案例
另一個補救措施是修建過魚設施——魚道。然而過魚設施在中國論證了近半個世紀,專家、主管部門、建設方總是無法達成共識——結果就是,葛洲壩沒有魚道、三峽工程也未修建魚道。瀕危魚類研究專家稱,即使是小南海水電站的魚道修建成功,也不能讓所有的魚類都通過,因為魚的大小和生活習性都不一樣,對于一些適應于激流環境并且多為攝食底棲生物的特有魚類,是無法通過魚道互相交流的。而且目前在國際上綜合性的魚道還很少有成功的案例。
長江上修建水電工程,固然是為了提升經濟效益,造福人類。但水電大壩所造成的長江生態系統惡化,亦會威脅人類。不顧生態的經濟發展,是不平衡的發展模式。而如何找到這個平衡點,中國還有很長的路要走。(來源:網易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