機構設置
-
管理部門
辦公室 黨委辦公室 人事處(博士后科研工作站) 科技處(成果轉化處) 財務處 條件處
-
科研部門
淡水魚類種質資源與生物技術研究室 漁業資源與環境研究室 水產養殖與遺傳育種研究室 魚類病害研究室 水產營養與飼料研究室 水產品檢測與質量安全研究室 水產信息與標準研究室
-
掛靠機構
農業農村部淡水生物多樣性保護重點實驗室 農業農村部淡水魚類種質檢驗測試中心 農業農村部長江中上游漁業資源環境科學觀測實驗站 農業農村部水產品質量安全風險評估實驗室(武漢) 中國水產學會《淡水漁業》雜志社 全國水產標準化技術委員會淡水養殖分技委秘書處 農業農村部長江中上游漁業生態環境監測中心 農業農村部中華鱘保育和增殖放流中心 中國水產科學研究院淡水魚類育種與健康養殖重點實驗室 湖北省水產品質量安全工程技術研究中心 國家斑點叉尾鮰加工技術研發分中心(武漢)
-
支撐部門
荊州基地 西南漁業研究中心 梁子湖基地 長江中上游漁業生態保護研究中心
魚類病害研究室
中國水產科學研究院長江水產研究所魚類病害研究實驗室是隨著長江所的建立而誕生的,已有五十多年的歷史。在過去的幾十年中,經過幾代魚病科研工作者的努力,已經建成了實驗設備完善、研究技術先進、學科結構合理、科研隊伍穩定的魚類病害研究實驗室,在國內外具有一定影響力。特別是近年來我們建立了與國際接軌的開展珍稀與經濟水生動物細胞快速培養與水產病原生物分離鑒定的研究平臺,居國內領先地位。
幾十年來,魚類病害研究實驗室承擔了包括國家863計劃、國家科技攻關計劃在內的各類科研項目四十余項,均出色地完成了任務。特別是近二十年來,魚類病害研究實驗室在草魚出血病防治技術研究、鰱鳙魚出血性敗血癥防治技術研究、中華鱉病害防治技術研究、斑點叉尾鮰病害防治技術研究、鱘魚病害防治技術研究等方面取得了引人矚目的成績。魚類病害研究實驗室作為重要參加單位完成的“草魚出血病防治技術研究”獲得1991年度農業部科技進步一等獎,1993年度國家科技進步一等獎;“草魚出血病細胞培養滅活疫苗研究”獲得1990年度水科院科技進步一等獎;“鰱鳙魚出血性敗血癥防治技術研究” 獲得1993年度水科院科技進步二等獎;“草魚出血病敏感細胞系CIK的建立及其病原――魚呼腸孤病毒FRV的分離鑒定” 獲得1985年度農業部二等獎;“草魚細胞培養滅活疫苗大規模生產工藝研究”獲2002年度湖北省科技進步三等獎;“中華鱉主要傳染性疾病防治技術研究”獲2005年度湖北省科技進步二等獎。幾十年來,魚類病害研究實驗室的科研人員在國內外學術期刊上發表研究論文200多篇,主編或參與編寫專著或譯著10余本。目前,魚病研究實驗室承擔著包括“十一五”國家科技支撐計劃在內的各類科研項目10余項,年度科研經費達到200多萬元,各項研究工作進展順利。近年,魚類病害研究室在斑點叉尾鮰出血病呼腸孤病毒分離鑒定、草魚轉基因植物疫苗與亞單位基因工程疫苗、RNA基因干涉定向抗病魚種技術、小龍蝦、鱘魚、黃鱔、青魚、黃顙魚、中華鱉等的病害防控技術等方面取得顯著成績,并結合生產實際進行了大規模的技術培訓、專題講座與應急技術服務,取得顯著的社會效果。
魚類病害研究室的宗旨是:立足實驗室,潛心研究魚類病害發生與流行的基礎理論與應用基礎理論問題;面向生產實際,著力研發魚病防治應用技術,解決魚類病害防治中的關鍵性科學技術問題。魚類病害研究實驗室的任務是:積極承擔國家水產養殖重大病害防治技術研究項目,爭取廣泛的橫向聯系與合作研究課題,開展密切的國際、國內科研合作與學術交流,針對嚴重制約我國水產養殖業發展的魚類重大病害問題,深入系統地開展魚類病害基礎理論、應用基礎理論與應用技術的研究,力爭在魚類疾病病原生物學與分子生物學、流行病學、病理學、致病機理、免疫預防技術與新型藥物防治技術、定向抗病毒分子育種技術等方面取得突破。同時,緊密結合我國的水產養殖業生產實際,把魚類病害防治技術研究的科研成果迅速轉化為生產力,促進魚病防治技術水平的提高,推動我國水產養殖業的健康可持續性發展。